《西楚霸王》:為出演呂雉,關之琳與鞏俐發生爭執,張藝謀拍板後,一部經典誕生!

1994年由香港巨龍電影公司投資拍攝的《西楚霸王》,是一部史詩級的大作。

本片由香港導演冼杞然和施揚平、呂曉禾合作編劇,冼杞然執導, 內地導演張藝謀擔任監製,幕後製作班底十分強大。

演員方面集結了呂良偉、張豐毅、鞏俐、關之琳、劉洵、吳興國、徐錦江、陳松勇、關海山、杜少津、顧寶明、張世、葉全真、金士傑、徐向東等兩岸三地明星。

這套陣容放在現在就是古裝版《敢死隊》的水準,每一位單獨請出來都能羅列出一大堆經典作品。

電影選擇了秦末楚漢爭霸的故事,全片都在內地取景實地拍攝。

在那個沒有CG技術支持的年代,所有大場面都是發動大量群演實景拍攝,其陣容之豪華現在看來仍然非常震撼。

然而這樣一部良心大作,當年在香港電影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卻敗下陣來,從1994年6月9日到8月3日,雖上映56天卻只收穫1574萬港元票房,令巨龍電影大傷元氣。

《西楚霸王》的票房失利,依小編來看固然有市場環境的因素存在,但電影本身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觀眾不喜歡的重要原因。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一起聊聊這部電影,聊聊其獨特之處,以及當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敗北的原因。

一、

先看故事,項羽的悲劇,皆因呂雉暗中「使壞」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空前強大的秦朝,但他實行殘暴統治,引起民眾激烈反抗。

西元前209年,起義軍首領項梁與其侄子項羽在會稽起義,後又擁立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為後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起兵反秦。

此時沛縣劉邦也在驪山聚焦民眾揭竿而起,但他們勢單力薄,不得不投靠項梁和項羽的楚國勢力。

不久項梁在定陶敗于秦將章邯,死于亂軍之中,項羽和劉邦攻打陳留不下,只得退軍。

項羽駐紮于彭城西,劉邦則駐軍于碭,這兩人漸漸成了最強的兩股勢力。

後來項羽率諸侯軍挺進關中,正欲取函穀關時,劉邦已經先一步攻破了鹹陽。

項羽聞訊大怒,攻破函穀關後,就將40萬大軍駐紮于新豐鴻門。

項羽身邊謀士范增獻計,邀劉邦共進鴻門宴,要在宴會上將其殺死,以除掉這未來最強的敵人。

宴會上,劉邦卻裝出一副重情重義的嘴臉以麻痹項羽,打消了項羽要殺死他的念頭。

雖然范增讓項莊于席間舞劍,要伺機刺殺劉邦,劉邦手下的樊噲卻竭力以身擋劍,令刺殺行動功虧一簣。

項羽率軍進入鹹陽,劉邦之妻呂雉故意散佈謠言,說落入秦二世胡亥之手的項羽之妻虞姬曾在阿房宮中被胡亥姦汙,致使項羽一怒之下火燒阿房宮。

這一把火燒毀了宮中無數珍寶和藏書,也使項羽的形象變得負面。

項羽尊熊心為義帝,並借其名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漢中共41個縣,定國都南鄭。

劉邦為表忠心,故意將自己的父親和妻子呂雉留在項羽身邊為質。此舉表面上是授人以柄,實際上是將呂雉安插在項羽身邊以乘機離間他與亞父范增的關係。

呂雉一方面取得虞姬的信任,單純的虞姬很快就和她做了姐妹,一方面教唆虞姬與范增為敵,漸漸令項羽也失去了對范增的信任。

項羽不聽范增之言一意孤行,在長沙郴縣將義帝熊心殺死,這些都令項羽漸漸失去民心。

此消彼長,遠在巴蜀之地的劉邦卻懂得籠絡人心,身邊有謀士張良、韓信出謀劃策,漸漸鞏固自身實力。

當齊國貴族後裔田榮起兵謀反之時,劉邦乘機拜韓信為大將,出兵奪取關中,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經過連年征戰,簽訂盟約,楚漢兩軍都已經筋疲力盡,雙方終于坐下來和談,決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但此後劉邦得到韓信引兵東歸之助,便趁機單方面撕毀盟約,起兵追擊項羽,令項羽陷于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在兩路軍隊的夾擊之下,項羽終于退到垓下,10萬楚軍到最後只剩下28騎。

項羽退到烏江邊,他不願意留下眾手下獨自渡過烏江逃命,而是選擇以最體面的方式拔劍自刎。

二、

片中四位主角,與歷史真實人物差距巨大

本片當年是分成《西楚霸王》和《楚漢爭霸》兩部分同時上映的,上下兩集合共達到3個多小時的片長。

由于篇幅極大,巨鹿之戰、鴻門宴、彭城之戰、鴻溝和議、敗走垓下、烏江自刎等重要歷史事件都得到了充分的還原。

其中人物眾多,但因為都是成名老戲骨出演,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得到了充分的詮釋。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陳松勇飾演的直爽大將樊噲、金士傑飾演的「悶騷」謀士張良、劉洵飾演的亞父范增,都是性格極其突出的人物。

項羽、劉邦、虞姬、呂雉這四人則是電影重點塑造的男女主角。

但其中項羽和呂雉兩人的著墨較多,其性格特點亦塑造得非常有層次,兩人各自不同的道路和人生悲劇也發人深省,這是電影最受好評的地方。

作為古代戰神的代名詞,項羽在古代曾經是武官們爭相學習的偶像級人物。

他的一生悍勇無比,最終卻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其失敗背後的深層原因一直的史學界討論的對象。

電影將項羽的形象平民化,把他塑造成一個重感情、講義氣、信守諾言、光明磊落的「江湖大哥」形象。

他身上的缺點也同樣突出,剛愎自用、執迷不悟、不通世故,對范增的苦口良言一句話都聽不進去,這些都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

項羽的性格缺陷導致了他的失敗,他的人生悲劇從一開始就是可以預見的。

片中另一個悲劇人物,卻是最後實現皇后理想的呂雉。

呂雉原出身平凡家庭,卻是個工于心計的女人,她曾說過「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這樣的話。

在遇到項羽時,呂雉就不自覺對這個男人中的男人心生好感,當見到項羽奮不顧身從火場中救出虞姬時,內心更是徹底被這個男人征服。

她不禁問劉邦如果是自己遇到這種危險,劉邦是否會像項羽這樣做。此時劉邦只是沉默不語,但呂雉內心早已有了答案。

然而項羽面對呂雉的主動示好卻完全不為所動,這才導致呂雉由愛生恨,忍心要將這個男人打敗。當烏江自刎時,呂雉也後悔了,但她註定得不到這個男人。

雖然實現了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呂雉卻始終得不到真愛,這是她一生的悲劇。

電影對這兩個人物的塑造尤為成功,但作為陪襯的劉邦和虞姬,則要暗淡了許多。

劉邦被臉譜化的塑造成了一個好色、偽善、言而無信的卑鄙小人,虞姬則成了傻白甜式的「紅顏禍水」,最後引劍自 殺也死得很窩囊。

歷史上這四個人當然不是電影中的樣子,項羽與劉邦的爭鬥遠比電影曲折,也不是兩個女人所能左右的。不僅如此,義帝熊心被塑造成一個無能之君,這與歷史上熊心的真實形象也大相徑庭。

三、

票房遇冷及鞏俐與關之琳的「角色」之爭

《西楚霸王》票房遇冷的原因,多數人會習慣性的歸罪為「生不逢時」,認為一是香港人不懂欣賞、二是市場競爭激烈。

小編卻認為決定事物成敗的往往有其客觀和主觀兩層因素共同作用,過分強調客觀因素,就會忽略電影本身存在的問題。

在以前的文章中,小編已經不只一次提到,香港人不喜歡悲劇結局的電影,更喜歡的是像《賭神》、《賭聖》那樣結局大快人心、皆大歡喜的電影。

本片以楚霸王項羽為主角,他的悲劇一生是電影的主線,這樣的情節安排顯然觸犯了這一不成文的禁忌。

歷史上楚漢爭霸是一場歷經3年的持久戰,其中經歷多場著名戰役。

主創也許是出于節省資金考慮,並沒有很多展現戰爭細節的劇情,而是將很多筆墨放在呂雉的功于心計上。這種捨本逐末的情節安排,是電影不給力的地方。

當時關之琳和鞏俐兩人都想出演呂雉一角,便是看到了這個角色的戲份多。

兩人因此還發生了爭執,後來是張藝謀拍板,才平息了這場爭執。但因張藝謀與鞏俐關係,這也導致了後來的拍攝過程中八卦新聞從不間斷。

就連電影的主題曲《思歸賦》,兩人都要爭著唱,後來粵語版給了關之琳,國語版給了鞏俐。

熟悉她們的網友自然明白,我們幾時見過關之琳和鞏俐出來唱歌的?女人與女人之間的PK真是可怕!但公司拿這些花邊新聞來炒作電影,當時的觀眾卻並不買帳。

最後小編還要指出一點,也是電影最大的軟肋,就是明星效應。

呂良偉當時雖然憑藉《跛豪》成為香港影壇黑幫片「大哥」,其票房號召力卻明顯不及如日中天的「雙週一成」。而關之琳是花瓶,張豐毅和鞏俐這兩位內地影星在香港的影響力也明顯不夠。

電影雖然「群星薈萃」,真正能獨當一面的明星卻沒有,這是其票房不好的最大原因。

如今看來,《西楚霸王》的確是一部能夠達到「史詩」水準的歷史大片,但在90年代香港由于種種原因而未能賣座,實在非常可惜。

網上流傳的亦是畫質很模糊的DVD壓縮版本,至今都沒有藍光重制的版本發行,這些也讓小編憤憤不平。

用戶評論

2023/6/5 3: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