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班「十三太保」的大師兄,以打架聞名,因江湖義氣與張徹決裂~

1968年,張徹執導的《金燕子》公映,票房一度打破去年《獨臂刀》創下的百萬記錄,既叫好又賣座,轟動一時。

電影裡最吸引觀眾的並非片名中的女主角「金燕子」,而是以一襲白衣跨馬飛奔出場的「銀鵬」。

這自然是張徹有意為之的結果。

為進一步捧紅自己的「契子」,戲的分量上有所偏向不說,張徹還親自為男一號銀鵬題詞,鏡頭下充滿著張徹寫的大字:

「瀟然一劍天涯路,鵬飛江湖,九霄雲高不勝寒,關山萬里,棲息何處?…」

大字之下有一小小的白衣人握劍獨立,與詞意劇情融為一體,瀟灑非凡。

此人便是:王羽。

《金燕子》劇照

01、少年以打架聞名,簽約邵氏,酬金不夠跑車的油錢

王羽原名王正權,在上海出生,自小喜歡打架。小學四年級時開始學習北派武功,這是一門建立在力量基礎上的武藝,與王羽高大魁梧的體形不謀而合。

在上海時,王羽已是游泳運動員,來港後參加比賽,曾一舉拿下三個冠軍。不過沒多久便因為打架被游泳隊開除了。

王羽游泳技術之好,在香港眾人皆知,以致于成名後媒體紛紛猜測王羽是游水至港的(偷渡)。

王羽

王羽被開除的同一年,恰巧邵氏在挑選男演員,這是由張徹組織的一場大型招攬活動。

當時張徹還不是什麼大導演,只是一位名不經傳的小編劇。年過四十的他一心想改變香港「重女輕男」的影壇面貌,摒棄之前過于「陰柔」的電影風格,計畫籌備硬橋硬馬具有「陽剛」之氣的動作電影。

那會兒的動作電影大都由粵語「殘」片發展而來,以舞臺京劇為基礎,一切打鬥都是翻跟頭和劈叉,最後亮個相就算打完了。

粵語「殘」片

這和張徹想象的動作電影相差甚遠,敵人洶湧而至,又翻跟頭又劈叉的,不正好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了。

張徹講究打鬥的實用性,一招一式都要有板有眼,有跡可循。

所以當王羽面試時耍了一套燕青拳和雙刀後,立即被張徹選中,與邵氏簽了八年合同。

王羽簽約邵氏時

簽約邵氏後的王羽並沒有想象中的一夜成名。邵氏給新人的待遇是月薪二百塊港幣,還不及外面保姆工資的一半。

王羽簽約後的十幾個月裡一次都沒有去邵氏領過工資,因為兩百塊還不夠他敞篷跑車一個月的油錢。那會兒王羽的父親在香港擁有三家麵粉廠,他是典型的富家子弟。

李小龍、王羽

1966年,王羽終于接拍了電影《虎俠殲仇》,當時張徹招攬演員便是打著拍這部戲的名號。

之所以拖到現在並非張徹不勤快,而是張徹等導演的機會就等了兩年。即便是這次,在邵氏也是以武俠實驗片立的項,意為拍得不好就要被燒掉。

第一次拍武俠片的張徹,一切講究真實性。之前戲曲裡那些套招、花拳繡腿統統不要,一上來就要拳拳見肉。

所以王羽在戲中和羅烈都是真打,兩人每天收工都被對方打得鼻青臉腫。

鄭雷、羅烈、王羽

道具上張徹也力求真實,要真刀真槍。當時王羽的一把刀有十公斤重,對手羅烈的流星錘也有七八公斤。讓還是新人的王羽望而卻步,這要打起來稍有偏差就得出人命。

而且這麼重拿著都困難,更不用說舞出花樣。後來道具師劉安建議在木頭外面裹上橡皮再噴漆,然後製成想要的各種兵器。

這樣一步一步的摸索下,王羽的也是張徹的第一部武俠片終于拍完了。《虎俠殲仇》上映後賣了四十多萬,這在當年已是前幾名的好成績。武俠片就這樣從無到有的成了。

《虎俠殲仇》劇照

那會兒還沒有張家班一說,只是一群年輕好動、孔武有力的新人們組成的武俠實驗班,由張徹帶領,整天在邵氏的後山上打來打去,練習各種兵刃。王羽、羅烈、鄭雷都在其中。

一直等到第二年《獨臂刀》的上映,武俠片才算真正闖出了名堂。當時香港正在鬧暴動,電影院根本沒人去。《獨臂刀》的橫空出世,造成不小的轟動,竟賣出了一百萬的成績。

王羽《獨臂刀》

《獨臂刀》後,王羽一戰成名,成為香港電影史上首位「百萬小生」,也是香港影壇第一個頭牌男星。

在這之前電影界只有頭牌女星和頭牌導演,男星都是陪襯,什麼影壇霸王、華南影帝…都是一些響亮的代號,但永遠沒有掛頭牌一說。

02、張家班「大師兄」,張徹宣稱王羽不得外借

王羽成名的背後,張徹也火得一塌糊塗,成了邵氏頂級的大導演。位高權重的他公開宣稱但凡自己用過的演員,尤其是王羽,其他導演不得借用,有將明星據為己有之意。

從此影響香港影壇幾十年的張家班正式形成,王羽也順理成章的成了「大師兄」。

鄭佩佩、張徹、王羽

儘管張徹早已說過自己的演員不得外借,但仍有導演以身試險,公開搶王羽,這人便是程剛(程小東之父)。

程剛事先找到王羽,說自己有一部《神刀》,是為他量身打造的,怎麼怎麼好。當時王羽也很想嘗試其他導演的戲便同意了。

結果在戲中吃盡了苦頭,又要火燒又淋雨還要在雪地裡爬,眼還瞎著。

《刀神》

有一場戲是把王羽吊起來打,拍到一半程剛突發奇想問道「小開,吊兩個腳大家都會,吊一個腳你敢不敢」,年輕氣盛的王羽回道「怎麼不敢」。結果腿一扭,坐骨神經受傷了,半年都不能走路。

如此一來,把張徹惹怒了,半年不能拍戲,自己的好多電影都得推遲。所以儘管程剛的《神刀》上映時票房勢頭很強,但賣到九十八萬時就被強制下線了。這便是張徹幕後操作的,就是不讓他做百萬導演。

程剛

張徹雖有把王羽據為己有之意,但對王羽也確實是寵愛之極。

王羽成名後並沒有改變愛打架的惡習,反而打架的范圍更廣了,又是砸餐廳又是打明星的,整天上社會版頭條。張徹對此卻不以為然,能壓的都會幫張羽壓下去。因為他太喜歡叛逆的小孩了。

鄭佩佩也曾回憶稱「那時候王羽一直在打架,張徹非常非常喜歡他,張徹就是喜歡這一類的。」

張徹成名後,脾氣也大了不少,在片場經常破口大駡,罵的也只是工作人員和副導演,對王羽從來只是慣著。

1968年,張徹為王羽量身打造電影《金燕子》。整個劇組奔赴日本拍攝外景。王羽遲到好幾天才到,那時他正和邵氏的當紅女星林翠拍拖。剛進劇組卻因打不通林翠的電話,一怒之下要回香港,不演了。

林翠、王羽

在片場雷厲風行的張徹也只得幹跺腳,望望天,猛抽自己的雪茄。站起來說「你不拍,不拍怎麼辦?不拍你也回不去!」王羽回道「怎麼回不去」,把頭套一拉,就要往回走。

這時還是蔡瀾出面調停,跟在王羽的身後,表面上說送他回去,實則卻是竭力想辦法。

恰巧飛過來一群蜻蜓,蔡瀾便伸出手指在蜻蜓眼前畫圈圈,圓圈越畫越小,最後一把抓住。王羽覺得很有意思,便讓蔡瀾教他,兩人玩得不亦樂乎。後來張徹也加入了進來,整個劇組都在抓蜻蜓。等王羽心情漸好,蔡瀾便勸他回去拍戲,《金燕子》也順利完成。

王羽事後回憶稱,蔡瀾後來告訴他,畫圓圈都是編出來的,他之所以能抓住是因為手快而已。

《金燕子》鄭佩佩、王羽

03、因江湖道義與張徹決裂,對簿公堂

1970年,邵逸夫把鄒文懷覬覦已久的總經理職務給了淩思聰。這是邵逸夫一貫的戰略,一等人才,三等職務,特等權利。

鄒文懷那時早已是邵氏的第二話事人,但職務卻一直是「宣傳部主任」,一氣之下鄒文懷決定離開。

離開之前鄒文懷找到王羽,問他要不要跟自己一起出來做公司,賺錢大家分。王羽說自己是跟張徹的,張徹走他就走。後來大家一起商量,張徹也表明自己要走的意圖。

邵逸夫、鄒文懷

等到鄒文懷真正離開的時候,張徹卻臨時變卦,要留下來,並且叫王羽也留下來。這些都是張徹計畫好的。

張徹跟王羽講「現在鄒文懷一走,剛好整個邵氏是我們的,你不留下你幹嗎」王羽卻質問張徹怎麼可以不講義氣呢?毅然決然地要跟鄒文懷離開。

這時王羽與邵氏簽訂的八年合同還在,邵氏若不放人的話,王羽想走都走不成。于是王羽決定把合同偷出來。

他知道負責關門的張小姐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王羽把口香糖粘在了大門的鎖那邊,公司下班後,他便偷偷進去把自己的合同偷了出來。

不光偷出自己的,跟自己要好的朋友的合同都拿了出來,一共拿了八份。隨後又用同樣的辦法前後偷了100多份合同。把邵逸夫氣的要報警,鄒文懷建議先別報,假如員工們知道沒有了合同豈不是要翻天。

就這樣王羽以極端的方式離開了邵氏。結果鄒文懷說嘉禾的成立要延後,你現在怎麼辦。王羽說自己先去臺灣,等嘉禾一成立,自己第一個來報導。王羽的義氣就是如此。

1971年,嘉禾正式成立。首部作品便是王羽主演的《獨臂刀大戰盲俠》,卻把邵氏徹底得罪了。就版權問題與嘉禾打官司。因為《獨臂刀》是倪匡寫的,張徹導的。版權歸邵氏所有,嘉禾沒有資格拍這個戲。

于是邵氏派出了張徹做證人,嘉禾派王羽做證人,昔日的契子和契爺,現在對簿公堂,引起大眾一片譁然。

王羽、張徹

同一年張徹執導了電影《報仇》,首次啟用新人姜大衛和狄龍。在張徹的力捧之下,兩人很快脫穎而出。電影也在亞洲影展拿下了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

電影《報仇》的意義深遠,一些影評人認為張徹徹底報了香港影壇多年「重女輕男」的現象。

王羽則認為張徹把跟自己的仇也報了。當初叫你留下來不聽話,看,我隨便捧一人就能捧紅。

《報仇》姜大衛

後來王羽和張徹的關係也變得撲朔迷離,雖曾對簿公堂,但並未真正撕破臉。

王羽因為義氣一直感懷張徹的知遇之恩。張徹創辦「長弓」時負債累累,王羽曾借給過他幾百萬台幣。

而張徹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對王羽也都是溢美之詞。

值得一提的是,在張徹離世後,張家班一些受過張徹幫助且日後鬧翻的人都沒有來,王羽卻是第一個抵達。

代表張家班在臺上念述張徹生平,為張徹扶靈的都是他。這個大師兄當得令眾人欽佩不已。

右一、王羽

用戶評論

2023/5/29 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