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警匪片、黑幫片,被譽為港片引以為傲的三大系列。
其中, 功夫片更是香港電影的經典拿手好戲。
70年代,以李小龍為首的功夫巨星,在全世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隨後,成龍、洪金寶、李連杰的橫空出世,開啟了功夫電影一個大時代。
在1994年,成龍和李連杰相繼打造了兩部功夫片,在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然而, 《醉拳2》和 《精武英雄》兩部經典,上映後票房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醉拳2》輕鬆拿下了4000多萬的票房,排在了年度票房榜的第二位,而《精武英雄》只收穫了1600多萬的票房,前者是後者的2倍還要多。
無法想象,這兩部功夫片中的經典,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994年,是 雙週一成的巔峰對決。
年度票房榜前三的位置,分別被這三人霸佔。
所以,單從香港本土這一電影市場上看,成龍的《醉拳2》比李連杰的《精武英雄》更受觀眾的青睞。
儘管兩部電影從故事到題材都極其相似,但《醉拳2》走的是功夫喜劇的路線,符合當時電影市場的潮流。
影片延續了成龍一貫的動作喜劇表演風格,動作別具一格,極具觀賞性。
反觀《精武英雄》,雖說片中的打鬥場面相當寫實和精彩,沒有傳統功夫片的花哨風格,但是整個故事基調顯得太過于悲壯,部分觀眾難以接受。
其次,就是 《醉拳2》更有觀眾基礎。
縱觀整個影史,「黃飛鴻」系列電影一直層出不窮,銀幕上的這位武學宗師早已深入人心。
流傳最廣、口碑最好的影視作品,當屬導演徐克的《黃飛鴻》系列。
于是這麼多年來,打下了堅實的觀眾基礎。
而《醉拳Ⅱ》傳承了前作形成的導人向善、弘揚正義的母題,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積極的因素和成分。
正因為如此,影片不僅被國人認可,還備受國外觀眾的喜愛。
該片還被《時代週刊》評為「1994年世界十大佳片」,以及「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之一。
而《精武英雄》這部電影,是李連杰嘔心瀝血的創作。
雖說是向李小龍的《精武門》的一次致敬,某種程度上也會有一定的觀眾基礎,但是李小龍的銀幕形象的束縛,成為了電影票房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年,李小龍在《精武門》裡,一腳踢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侮辱性告示牌。
此舉振奮的是一個民族的鬥志,是電影能夠超越時代的意義關鍵所在。
在片中,李小龍飾演的陳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者,在銀幕上書寫中華奮強的新篇章。
不可否認,在《精武英雄》裡能夠看到同樣的歷史觀。
影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狹隘的復仇主題,將故事上升到民族大義,以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
但是前作實在太經典,李小龍的銀幕形象給觀眾的印象深刻,所以對《精武英雄》的票房形成了一定的束縛。
這種現象,在趙文卓接手「黃飛鴻」後,也同樣發生。
除此之外,演員陣容方面,也是票房受挫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明星抱團取暖成為了一種常態。
而《醉拳2》雲集了多位當紅實力派演員,包括成龍、梅豔芳、狄龍、 劉德華、黃日華、劉家良、錢嘉樂....
而《精武英雄》,同樣是眾星雲集。
不僅有錢小豪、蔡少芬、周比利、秦沛、袁祥仁等眾多演員坐鎮,還有女神中山忍和倉田保昭等國外知名影星。
但是,影片的最大賣點是「功夫皇帝」李連杰,其他人更多是為了劇情需要。
相比之下,觀眾更喜歡看《醉拳2》裡的群戲。
不過,放眼海外票房,《醉拳2》和《精武英雄》都獲得了不俗的反響。
前者,上映後創下不俗的票房成績。後者,在海外電影院幾乎場場爆滿。
說實話,單論影響力,兩部電影難分伯仲。
只可惜,《醉拳2》和《精武英雄》之後,成龍和李連杰都遠渡重洋,開啟了好萊塢的事業。
從此,這兩部功夫片成為了香港電影輝煌時代的挽歌。
雖然後續依然有如《霍元甲》、《殺破狼》、《葉問》等高水準的功夫片誕生,但是它們都難以企及這兩部經典的高度。
顯然,對于武術相容並包的精神,是香港功夫片的一個鮮明旗幟。
試問,當曾經叱吒功夫片的前輩逐漸老去,誰能再創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