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節檔,「雙週一成」集體缺席,香港電影不見蹤影,只有劉德華獨力支撐。
但是,很多人都已經留意到,2021年或是香港電影復興的一年——
《七人樂隊》、《風林火山》、《明日戰記》、《風再起時》等十多部製作精良的港片都將登陸內地院線。
這些港片將會掀起多大的波濤?
我們目前尚未可知,但都拭目以待,畢竟香港電影沉寂太久了……
香港電影曾有輝煌的20年,以1979年為起點,歷經了三次[高·潮],在1992年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此後開始走向衰退。
01、
香港電影第一次[高·潮](1979年—1985年)
1979年的新浪潮運動,是香港電影崛起的開端。
彼時徐克、許鞍華、嚴浩、方育平、餘允抗等一批年輕導演,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試水電影市場,紛紛拍出了個性鮮明的代表作。
《師爸》、《山狗》、《凶榜》、《蝶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瘋劫》、《名劍》、《投奔怒海》,這些電影至今聽起來都如雷貫耳。
這批年輕導演大都有留洋背景,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往後的20年中成了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此時的邵氏與嘉禾之爭,已持續了近十年,在嘉禾得到許冠文、洪金寶、成龍三位大將之後,管理模式僵化、拍攝手法單一的邵氏電影已經很難與之抗衡。
嘉禾在快速成為香港電影霸主的同時,一家新公司殺進江湖——
1980年,由金公主娛樂有限公司支持,麥嘉、黃百鳴、石天三人合作創辦的新藝城影業突然拔地而起。
初時的新藝城,由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領導,他們各具所長,合稱為「新藝城七怪」。
在這七人的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集體創作之下,誕生了如《滑稽時代》、《鬼馬智多星》、《搭錯車》這樣的精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實現連續三年(1982年至1984年)票房三連冠的《最佳拍檔》系列。
新藝城創作思路完全市場化——「觀眾愛看什麼,就拍什麼」。
憑藉這種創作思路,新藝城在短短的幾年間迅速壯大,在邵氏和嘉禾之外搶得一席之地,使香港電影市場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香港電影進入第一個[高·潮]。
這一時期,洪金寶在嘉禾強大資金的支持下,拍出了多部賣座鬼片,又和成龍、元彪組成鐵三角,開啟了《五福星》系列,如日中天。
02、
香港電影的第二次[高·潮](1985年—1989年)
1985年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這一年,邵氏宣佈電影停產,並賣出了其旗下的電影院線,全心投入電視界。
同年,成龍拍出了《員警故事》,開創了時裝喜劇動作片風格,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洪金寶則推出《福星高照》、《夏日福星》、《僵屍先生》、《龍的心》四部作品,都進入香港電影當年票房前十。
其中《僵屍先生》一片的成功,帶起了一股靈異僵屍片熱潮,這股熱潮一直持續了6年,林正英成了這股熱潮的核心人物。
香港電影進入第二次[高·潮]。
1986年由新藝城出品、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的推出,香港電影開啟了真正的商業電影時代。
憑藉《英雄本色》勇奪金像獎影帝的周潤發,從「票房毒藥」一躍成了電影圈最炙手可熱的影星。
他從來都不是隸屬于任何公司,曾參演德寶的《地下情》,也參演嘉禾的《原振俠與衛斯理》,又出演大榮電影的《義蓋雲天》和星輝影業的《你情我願》。
在遇到王晶之後,周潤發身上的喜劇天賦被徹底開發出來了。
1989年,王晶、周潤發和劉德華三人合作了《賭神》,這部電影收穫3629萬港元票房,力壓成龍的《奇跡》成為當年票房冠軍,也助力向華強、向華勝兄弟的永盛電影成為新的電影巨頭。
03、
香港電影第三次[高·潮](1990—1992年)
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1990年帶著過人喜劇天賦進入電影圈的周星馳,被元奎、劉鎮偉二人合力開發,拍出了跟風《賭神》卻劍走偏鋒的《賭聖》,豪奪4133萬港元票房,令整個電影圈為之震驚。
周星馳身上無數潛力,被王晶看到,
同年王晶說服永盛花重金將周星馳從嘉峰電影挖到永盛,並搭檔劉德華拍出了《賭俠》,趕在1990年12月中旬上映。
《賭聖》和《賭俠》分別佔據當年票房榜的冠亞軍位置。
自此之後,周星馳成了香港電影票房的當擔,和周潤發、成龍,被稱為「雙週一成」。
同年,由于創作上的分支和分配不均問題,輝煌了十年的新藝城走向解體,香港電影形成嘉禾、永盛、德寶,新的三足鼎力。
離開新藝城的徐克,在金公主的支援下創立了「電影工作室」,同時他也為嘉禾拍戲。
在嘉禾得到李連杰之後,徐克和他合作了《黃飛鴻》,成功開啟了90年代的新派武俠電影風潮。
1992年是香港電影瘋狂20年中最輝煌的一年,這一年港產片的本地票房達到12.40億港元,海外票房18.60億港元,累計創造了31億港元的票房奇跡。
周星馳的《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和《鹿鼎記2》五部作品包攬了本土票房的前5名。
1992年,周星馳共推出了11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周星馳年」。
1993年的香港電影,依然延續了1992年繁榮的勢頭,但這一年發生的幾件事,卻導致了香港電影在未來幾年中由巔峰迅速跌入谷底。
04、
香港電影走向落寞(1993年——2000年)
1993年香港武俠片的全面潰敗,已預示著香港電影沒落的來臨
1993年的本地票房依然有11.33億港元,海外票房16.99億港元,外語片在香港的票房達到4.06億港元,表面上看威脅並不大。
但環球影業大片《侏羅紀公園》豪取6190萬港元成為當年票房冠軍。
這部電影不得了,它用電影特效創造了早已滅絕的恐龍,這標誌著好萊塢電影進入了依靠電腦特效的新時代。
好萊塢大片與香港本土製作的差距也從此被拉開了。
而這一年全港有380多部電影,其中33部是武俠片,盲目跟風造成的後果,就是大多數武俠電影都賠錢了。
《唐伯虎點秋香》、《花田囍事》、《新不了情》這些低成本電影依然很賣座,這讓香港電影人產生錯覺,以為堅持本土特色,就能與強大的好萊塢抗衡。
但他們都想錯了,好萊塢電影的壯大,全球都受到影響,不僅是在香港本土。
作為第二票倉的臺灣,其票房收入一直高于香港,而正是在這一年,形勢也發生了變化——臺灣片商對香港電影票房吸金能力產生了警惕性,這一切的導火索,正是周星馳的《濟公》。
當年,周星馳和杜琪峰拍出電影《濟公》,被臺灣片商王英祥花3000萬買下臺灣地區發行權,結果電影上映後卻賠得一塌糊塗。
這事令臺灣片商痛醒,他們聯合起來,跟香港的公司商談,以後每部電影,臺灣片商投資不超過1750萬港元。
香港的片商們不願意,他們自有妙計,他們調查了臺灣片商的電影存貨,發現只能維持院線3個月的播放,于是他們決定拖著,不回應也不著急。
結果他們想錯了,臺灣片商不再需要依靠香港電影,他們想要的是好萊塢電影。
當時每部好萊塢電影到臺灣,只能發行8個拷貝,臺灣片商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同意將拷貝數增加到100個以上。
這樣一來,好萊塢電影就得以全面進入臺灣市場,而香港電影在這場惡性競爭中一敗塗地。
成也周星馳,敗也周星馳。
90年代香港電影曾因周星馳電影走向全盛,但香港電影的沒落也是因周星馳電影而起,也許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從1994年的14.35億港元,到1995年的11.64億港元。
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以每年3億港元左右的幅度迅速減少,而到了1996年,這個數字銳減至4.35億,其後是1997年的3.29億,到1998年,竟跌到2.52億,僅為1992年巔峰時期的13.5%。
而成龍、周潤發、李連杰、吳宇森這些電影人先後離港前往好萊塢發展,電影人的流失也便電影市場受到極大的影響。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電影行業雪上加霜。
05、
尾聲
進入2000年,成龍為嘉禾拍《特務迷城》(2001年上映),這部電影投資2億港元,全球票房卻只有2050萬美元(折合1.59億港元),一下子把本就「內傷」的嘉禾元氣徹底耗盡了。
此後嘉禾硬撐了6年,于2007年被上海橙天娛樂收購,並改名橙天嘉禾。
而原來的德寶,早在1992年推出《黑貓2:刺殺葉利欽》之後就停產了,90年代鼎立的「三足」,只剩下永盛一家。
這些年,周星馳拍出了《功夫》、《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美人魚》;林超賢拍出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徐克拍出了《智取威虎山》;王晶有《澳門風雲》三部曲,這些香港電影人都在內地找到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紐約時報》的影評人曾評價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但現在這些香港電影人拍攝的電影,都不再「過火」和「癲狂」了。
它們都變得很「乖切」、很「溫順」、很正能量,卻缺失了香港電影原本的那種桀驁不馴的「港味」。
當年香港電影輝煌,也成了我們一代人,永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