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僵屍,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釜山行》裡面血漿橫飛的吃人怪物?
還是在螢幕裡面一蹦一跳的清朝怨靈?
作為曾經華語電影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片。
那些曾經在大銀幕上雙手僵直,身穿一套清朝服裝的「屍體」,給無數人的童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巔峰時期,僵屍片佔據了香港電影產業的半壁江山。
但是「僵屍」又有多久沒有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了?
洪金寶的大膽創新,開啟屬于僵屍片的十年
僵屍這一形象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電影之中。
但是苦于電影產業本身的稚嫩,神魔鬼怪類遠不及愛情、喜劇和動作類電影吸引觀眾。
更別說涵蓋在其中的僵屍片,更是無人問津。
直到70年代,西方恐怖片的成功,讓香港電影界開始反思並尋求相似的道路。
但是一味的模仿並沒有讓香港恐怖片的境遇有所好轉。
(電影《驅魔人》)
反而是一個男人的出現,改變了僵屍片在香港電影界的地位。
這個男人就是洪金寶。
可能觀眾們最熟悉的,是他在各種電影中能打的「胖子」形象。
但是洪金寶在擔任電影演員的同時,也通常兼任電影的動作指導。
迄今為止由他擔任動作指導的電影不下五十部。
比如:《功夫》、《葉問》、《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
對電影和武術都頗有造詣的他,盯上了「僵屍」這個在當年無人觸碰的題材。
他自編自導自演,將武術動作、喜劇風格和鬼怪傳說糅雜在一起。
一部名為《鬼打鬼》的電影,強勢衝擊了當年的香港電影界。
電影講述了由洪金寶飾演的張大膽,撞破妻子紅杏出牆。
姦夫因此殺死張妻並嫁禍給張大膽,還派人殺害他的故事。
洪金寶徹底改變了僵屍在電影中的形象。
以往大銀幕上的僵屍沒有攻擊力,也不會咬人,只會跳。
而洪金寶放大了僵屍的攻擊性,更具觀賞性和緊張感。
電影通過裝神弄鬼的驚悚、詼諧幽默的對白、眼花繚亂的武打。
最終獲得567萬票房,位居當年香港票房排行榜第三名。
《鬼打鬼》的成功,無疑打開了一道大門。
讓無數電影人開始湧入「僵屍片」這個戰場。
林正英正式開啟僵屍片的[高·潮]
如果說洪金寶開創了動作+喜劇+恐怖的風潮。
那麼林正英就是將這一風潮帶向巔峰的男人。
提起僵屍片,人們不一定能想起奠基人洪金寶。
也不一定不知道劉觀偉(著名僵屍片導演)。
但林正英,絕對是「僵屍片」愛好者繞不過去的名字。
1985年,由嘉禾電影出品,洪金寶擔任製片,林正英主演的電影《僵屍先生》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標誌著香港僵屍片達到了頂峰。
電影講述富貴鄉紳任發的先父當年威逼利誘求得一塊風水寶地。
經風水先生指點,下葬二十年後必須起墳遷葬,才能澤被子孫。
任發請來林正英飾演的道士九叔和他的兩個徒弟遷葬,未料屍體已化作僵屍,由此展開一場惡鬥。
林正英飾演的九叔一角,一字英眉,面容肅穆。
這樣莊重的形象偶爾還能發出一絲冷幽默,打破了傳統臉譜化的塑造方式。
同樣身穿八卦服,手持桃木劍以及應接不暇的法器,這些都確立了此後大多數電影中道士的形象。
而電影中的其他演員。
許冠英、錢小豪等人此後都成為了各個僵屍片中的頂樑柱。
可以說是這部電影奠定了未來香港僵屍片的整體基調。
而狂攬2000萬票房的成績,也是迄今為止香港同類型電影中無法打破的傳奇。
在此後五年時間內,香港電影業拍攝了100餘部僵屍片。
其中還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王家衛。
當時還初入影業的劉鎮偉,找到了因為交稿太慢而被開除的編劇王家衛。
兩人一晚上就寫出了電影《猛鬼差館》的劇本。
後面交由劉鎮偉指導,作為處女作獲得了1000萬票房的成績。
第二年的續集《猛鬼學堂》也是相同的班底,獲得了1000萬票房。
這兩部電影並沒有完全模仿傳統公式化的僵屍片。
《猛鬼差館》採用雙人拍檔喜劇的模式,並且將傳統的清朝僵屍變成日本侵略者的冤魂。
《猛鬼學堂》甚至將僵屍派到了大街上,殺死僵屍的方法也變成了木樁釘入心臟以及大蒜等西方色彩濃厚的套路。
中西恐怖片結合,既證明劉、王二人的腦洞,也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公式化的套路永遠無法長存
80年代末期,套路重複的僵屍片已經蠶食了觀眾的耐心。
缺乏創新,跟風模仿。
讓僵屍片流失了自己的市場。
而隨著徐克的新武俠、王晶的喜劇動作片等新一代商業電影崛起。
僵屍片開始逐漸被各大電影廠商拋棄。
林正英為了挽救僵屍片,曾嘗試積極地將西方文化融合進本土的僵屍電影,自導自演了《一眉道人》。
影片將西方的吸血鬼和基督教元素帶入其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打破了傳統華語僵屍片固有的劇情套路,最終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1991年,林正英又將其主演的電影《非洲和尚》背景放到了非洲。
動用黑人演員,在非洲的土地上尋找中國僵屍。
這兩部電影雖然在上映期間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但是後來者寥寥。
更像一次「迴光返照」。
「僵屍片」繼續在沉淪路上一去不返。
時間來到1995年。
林正英被邀請參演了電視劇《僵屍道長》。
出人意料,收視率奇高。
不僅被認為是亞視(亞洲電視公司)的翻身之作,也點燃了僵屍題材影視作品再度崛起的火苗。
但很可惜。
兩年後,林正英因病去世。
支柱轟然倒地,僵屍片徹底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曇花一現的驚喜
林正英去世之後,香港電影市場上幾乎不再有「僵屍片」這種類型電影。
取而代之的補充,是西方的「喪屍文化」。
諸如美劇《行屍走肉》、電影《生化危機》,都在中國風靡一時。
直到2013年。
麥浚龍的處女作——《僵屍》,橫空出世。
猶如一劑強心針。
帶觀眾回到了那個輝煌的80年代。
精緻的美學風格,熟悉的紙筆墨刀劍。
還有,一看就有戲的老面孔
《僵屍》中,黃馬褂變成了睡衣,布鞋變成了人字拖。
曾經僵屍片輕鬆的喜劇基調也變成了沉重的救贖。
影片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一個設定為過氣的僵屍片男演員,一個設定為過氣的捉僵屍道士。
他們過去都以「僵屍」維繫自己的職業生涯。
而當「僵屍」消失以後,也雙雙陷入了自己人生的低谷。
不言而喻。
影片主人公的窘境,正是如今「香港僵屍電影」的困頓。
而更有趣的,是導演對選角的心思。
扮演過氣演員的是錢小豪。
《僵屍》
錢小豪作為林正英時代出彩的僵屍片演員,在這一類型電影式微後,演員生涯也走向了最低谷。
而出演落魄道士的陳友。
曾經也是一位著名的僵屍片演員。
本片被譽為寫給香港電影的一封「情書」。
或者更確切一點,這封「情書」,是寫給「香港僵屍片」的。
這種電影與現實的呼應,讓人不禁感歎逝去的終究不會再回來了。
在《僵屍》之後,港片偶有一些魚龍混雜的「僵屍」電影。
但已經很難再引起人們的認可與共情。
比如2015年由林子祥兒子林德信主演的《死開啲啦》。
儘管讓人眼前一亮,但片中的「僵屍」還是更接近西方吸血鬼文化。
只是借用了香港電影傳統「僵屍」的名號,並非真正意義上由「僵屍類型片」延伸過來的作品。
其實不僅是香港的僵屍片。
曾經好萊塢西部片。
「007」西部打外星人也不好使
如今的喪屍片。
都遊離在創新和多元擠壓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
一是觀眾「喜新厭舊」的審美。
二是缺乏類型創新和深耕。
縱觀人類電影史,商業類型片,幾乎沒有永恆的常青樹。
尤其是曾經大紅大紫過的類型電影。
市場好的時候,不需要創新就能賣錢。
而當市場萎縮時,這時更不會有人再花大心思去創新。擁抱下一個熱門類型片顯然更保險,試錯成本更低。
三是青黃不接的類型片演員,就如僵屍電影沒有了林正英。
比如西部片,在約翰·韋恩、亨利·方達這些大咖老去後,甚至更年輕的伊斯特伍德都老去的時候。
再有沒有舉足輕重的演員能夠在此類電影擔當大任。
動作片。
好萊塢硬派動作片的代表人物史泰龍和施瓦辛格、布魯斯·威利斯都年事已高,拍電影的人會驚悚發現,居然沒有人能夠替代他們。
而觀眾也對新人不甚買帳。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中國功夫片中。
李連杰、甄子丹們不曾想自己會成為華語功夫電影發展的巔峰,但也是最後的「功夫天王巨星」。
和「香港僵屍片」一樣。
歸根結底,式微的類型片都輸在了推陳出新的困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