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成功,總會帶出一個好IP,但續集拍得多了,總逃不出爛尾的宿命。
就比如成龍在20世紀經營的《員警故事》系列,在推出4部經典作品之後,新世紀的兩部續集卻都以失敗收場。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聊聊,香港影史上,最經典的六大系列電影的爛尾隕落,以及它們背後的爛尾故事……
一、《黃飛鴻》系列
1991年,徐克與李連杰合作推出《黃飛鴻》系列電影,一連拍出了三部作品,都非常成功,票房分別是2967萬港元、4040萬港元和2746萬港元,李連杰也因此迎來演藝事業新的開始。
在香港,「黃飛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IP,首部作品《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誕生于1949年,40多年間,全港有超過80部「黃飛鴻」電影。
徐克的重啟賦予了這個IP新的內涵,黃飛鴻不再是單純的武林宗師形象,而是放在清末動盪的時代背景中的,心懷救國抱負的有志青年。
《黃飛鴻》講武者末路、列強入侵、底層民眾的淘金夢;
《男兒當自強》講民眾的愚昧、滿清王朝的沒落、革命志士的獻身;
《獅王爭霸》講當權者的閉塞與愚蠢、變革的必然與契機、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
這三部曲的主題,無疑都非常高大上,這也是其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
然而到了1993年,這個系列的風格和主題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導致其在再推出兩部續作之後便草草收場了。
李連杰的離開對于《黃飛鴻》系列是第一層打擊,雖然趙文卓形象和身手都不輸李連杰,但觀眾先入為主,很難再接受完全複製李連杰造型的趙文卓。
換角對電影肯定有很大影響,但《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的最大問題,還在于定位和風格上的根本性改變。
徐克本人不導了,他提拔身邊的動作導演元彬來執導這部續作,後者在片中加入了大量密集的武打戲,令整體風格更偏娛樂性,卻失去了前三部曲的厚重感。
《王者之風》最終票房只有1119萬港元,但好歹還有千萬之數,徐克回歸執導的《黃飛鴻之五:龍城殲霸》,卻僅收穫490萬港元票房,輸得沒了脾氣。
原因很簡單,這部電影故事比之前更加天馬行空,強行把黃飛鴻和張保仔捆綁在一起,上演了一出打海盜的鬧劇。
《黃飛鴻》系列前三部曲積累起來的人氣,在李連杰走後,就被趙文卓的兩部續集敗光了。
這個IP至此也宣告徹底爛尾,徐克也只得把剩下的故事,拍成了一部22集的電視劇《黃飛鴻新傳》。至于後來由他監製的《西域雄獅》,已經不是「徐克作品」了。
二、《笑傲江湖》系列
1988年,徐克聯手胡金銓,推出金庸小說改編電影《笑傲江湖》。
雖然兩人在拍攝中途就鬧翻了,胡金銓退出劇組,徐克、李惠民、程小東合力完成電影,這部不完美的作品,最終還是收穫了1605萬港元票房,也算無功無過。
到了1992年,徐克又聯手程小東拍攝《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男主角令狐沖由許冠傑換成了李連杰,但電影真正的主角卻是林青霞飾演的東方不敗。
其身上亦正亦邪的氣質、兇狠毒辣卻又至情至聖的獨特魅力,都令觀眾眼前一亮。
《東方不敗》上映後收穫3446萬港元票房,林青霞由此迎來演藝事業的第二春,香港電影圈也迎來了武俠電影的全面爆發。
1993年全年有33部武俠電影上映,伴隨著這股跟風狂潮的,還有徐克任性胡為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
這部續集由程小東、李惠民執導,更像是「東方不敗」的外傳,令狐沖不再出現,東方不敗成了主角。
電影的故事盡顯浮誇和毫無節制,動作編排誇張而缺乏觀賞性,當東方不敗喊出:「你有科學,我有神功」時,連觀眾都意識到這個IP算是玩完了。
徐克因為整個電影市場的跟風與浮躁,不願意眼巴巴看著自己開闢的市場,讓別人把錢賺了,才在倉促之下召回林青霞拍了這部續集。
但電影上映後僅收穫1125萬港元的票房,不到前作的三分之一,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三、《英雄本色》系列
被徐克玩壞了的IP,其實不只上面兩個,還有吳宇森的經典《英雄本色》。
1986年,吳宇森加盟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徐克把自己籌備多年的專案《英雄本色》交給了他,主角陣容包括剛剛離開邵氏的狄龍、「票房毒藥」周潤發和正從歌壇轉向影壇的張國榮。
吳宇森用這套陣容拍出了一部開啟香港商業片時代的驚世之作,以3465萬港元成績拿下全年票房冠軍的同時,也奠定了自己的暴力美學風格。
由于市場反應極佳,吳宇森在徐克的軟磨硬泡之下只好倉促開發續集,1987年的《英雄本色2》明顯帶著圈錢的意圖。
在吳宇森的掌舵之下,雖然電影的故事難免出現許多漏洞,槍戰場面也有些誇張,卻還是拿下了2273萬港元的票房成績。
看到這個IP仍有開發的前景,徐克又決定拍攝第3集,但吳宇森堅決反對,為此不惜與之翻臉。無奈之下徐克只好自己啃下這塊骨頭。
《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主演依然是周潤發,故事卻與前兩集沒有關聯。
徐克花了很多心思,把故事背景放在1975年的南越首都西貢,增加了電影的歷史感。無奈「術業有專攻」,徐克不是拍這類槍戰片的料,電影呈現的效果並不好。
加上觀眾的審美疲勞,電影上映後只拿到1848萬港元票房,海外票房反應也很冷淡,最終難以收回成本。
《英雄本色》其實翻拍自1967年龍剛導演的電影,如今作為香港電影的一個標誌,常被拿來致敬,也曾在2018年被丁晟導演翻拍。
四、《最佳拍檔》系列
新藝城影業的經典,除了《英雄本色》之外,還有《最佳拍檔》系列。
1980年9月,麥嘉、黃百鳴、石天三人利用金公主娛樂的龐大資金支持,創立新藝城影業,旗下集結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四人,合稱「新藝城七怪」。
這七人各有所長,集思廣益,聯手打造了集槍戰、飛車、武打、特技、科幻、冒險、搞笑于一身的動作喜劇電影《最佳拍檔》系列。
從1982年到1984年,其系列前三部曲《光頭神探》、《大顯神通》和《女皇密令》連續3年奪得香港電影本土票房冠軍。
這3部作品皆是由黃百鳴編劇,《光頭神探》和《大顯神通》由曾志偉執導,《女皇密令》的導演是徐克。
但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新藝城七怪」很快就走向解體,曾志偉遠走臺灣拍戲;徐克私下則和金公主達成協議,另起爐灶成立電影工作室。
因此到了1985年,《最佳拍檔》系列並沒有延續勢頭推出第4集,石天拍了一部《恭喜發財》,成績也一般,以1842萬港元票房排在全年票房榜第7位。
到了1986年,麥嘉啟用林嶺東,用自己的班底拍了《最佳拍檔4:千里救差婆》,票房2701萬港元,排進票房榜第3位。
此後連續3年,這個IP都再沒有新作推出,直到1989年,麥嘉決定為這個系列拍攝一部收官之作。
他招回許冠傑,找到劉家良、張國榮、利智、李元霸、李修賢、袁潔瑩、張耀揚、陳雅倫等明星加盟,推出了《最佳拍檔5:兵馬俑風雲》,又叫《新最佳拍檔》。
這部少了張艾嘉,又風格大變的續集最終收穫2003萬港元票房,雖明顯不及前4集,總算為系列劃上句號。
進入90年代之後,新藝城分崩離析,最終走向解體。
黃百鳴竟然在1997年找錢嘉樂拍了一部《最佳拍檔之醉街拍檔》。
這部電影主演雖然有梁朝偉、譚詠麟、鐘麗緹,卻不是原來的主角陣容,只是借了「最佳拍檔」的標籤,票房也只有1075萬港元,成了名副其實的狗尾續貂之作。
五、《古惑仔》系列
1996年,王晶、文雋和劉偉強攜手創立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在香港電影市場陷入低谷之時,他們卻接連打造出創造票房佳績的好片。
改編自牛佬同名江湖漫畫的漫改電影《古惑仔》系列就是其中代表作,在1996年僅半年時間接連推出三部曲。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票房2112萬港元、《古惑仔2之猛龍過江》票房2250萬港元、《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票房1950萬港元。
這3部作品皆是投資少,拍片週期短,收益快且回報率高,令「最佳拍檔」賺到盆滿缽滿,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等主演也因此成名。
其後在1997年和1998年,劉偉強又先後推出了《97古惑仔戰無不勝》和《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票房卻已大不如前,分別是1579萬港元和1288萬港元。
2000年的《勝者為王》表現更加出乎意料,花費巨額投資的這部續,卻僅收穫771萬港元票房,直接將這個系列終結。
這個IP除了正傳之外,也推出了如《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新古惑仔之少年激鬥篇》、《古惑仔激情篇之洪興大飛哥》和《友情歲月之山雞故事》這樣的外傳作品。
在這5年間,《古惑仔》系列對香港電影圈的影響是巨大的,成功帶起了一波黑幫電影熱潮。
但《古惑仔》系列的負面影響也很大,江湖漫畫在香港市面上非常接地氣,但也因為容易帶壞青少年而一直受到市民抵制,《古惑仔》電影的流行也同樣備受爭議。
電影的主創和主演都要面對著輿論的壓力,鄭伊健和陳小春兩人直到如今都不願意再提起這個系列電影。
也許網友們會認為,《古惑仔》系列沒有再拍下去,也是因為題材敏感,小編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是不可能的。
一個電影IP一旦成功了,就覺得會被不斷開發利用,直到榨幹剩餘價值。
而《古惑仔》系列的終結並不是因為受到外力的干擾,而是劉偉強拍不下去了。
編劇文雋並沒有深入瞭解《古惑仔》漫畫,在前三部曲之後,故事就偏離了漫畫。
其中如蔣天生、蘇阿細、駱駝、烏鴉、雷耀揚這些漫畫中的重要人物都提前領了便當,文雋的智商又不如牛佬,後面的續集故事越來越編不下去了。
電影中出現的司徒浩南、雷複轟、草刈一雄、草刈朗等人物都是電影的原創,相較于來自漫畫的靚坤、烏鴉、雷耀揚、笑面虎,這些人物的塑造也並不出色。
正是因為「江郎才盡」,在《勝者為王》票房失利之後,這個系列也順理成章地結束了。
六、《員警故事》系列
再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員警故事》系列,正是這個系列,讓成龍成為嘉禾的頂樑柱。
從1985年到1996年,《員警故事》系列四部曲皆取得票房佳績,《員警故事4:簡單任務》更以5752萬港元票房成績,成為20世紀香港本土票房之冠。
但其後香港經歷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電影業也一蹶不振,嘉禾在歷經動盪之後,最終在2007年被上海橙天娛樂收購。
成龍于2001年推出《特務迷城》,遭遇票房大敗之後也離開了嘉禾,轉投英皇去了。《員警故事》系列也隨著嘉禾的沒落而終結。
2004年,從好萊塢回到香港的成龍決定拍攝《新員警故事》,英皇為其準備了8000萬港元(1030萬美元)的巨額投資。
因沒有《員警故事》系列的版權,電影雖仍用「員警故事」的片名,卻並非《員警故事》系列的續集,片中主角也不叫「陳家駒」,而是叫「陳國榮」。
因其風格大變,故事又漏洞太多,片中動作場面雖然依舊強大,卻難以被觀眾接受。
電影在香港票房2111萬港元,內地票房4300萬人民幣,全球總票房871萬美元,折合6752萬港元,距離8000萬港元的投資差距還很大。
2013年,成龍又和導演丁晟合作,推出了《員警故事2013》。
這一次他卻保守了,電影既沒有什麼大場面,也沒有大型的動作鏡頭。除了開頭一小部分劇情之外,全片都悶在一個室內空間中展開,氣氛壓抑,故事也非常沉悶,導致觀眾一片惡評,豆瓣評分僅有5.8分。
在成龍未來的片單中,還有《員警故事2022》,真希望他能夠認真打造,不要再毀自己的經典了。
上面提到的這6大系列,都是香港電影輝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IP,它們的興衰都伴隨著其主角陣容的變動、電影風格的改變、以及所屬公司的倒閉消亡。
與之同時期,雖然還有很多經典的系列電影,但都沒有達到這6個系列的水準。
如《五福星》系列主角陣容都沒有統一過;《富貴逼人》系列在推出三部曲之後也後繼乏力;《開心鬼》系列、《僵屍先生》系列、《陰陽路》系列這些都爛尾嚴重。
這些形形色色的系列電影,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崛起與沒落。
小編覺得最為可惜的是《員警故事》系列,我們終于沒能看到「陳家駒」換上洋紫荊花警帽的樣子。
相比之下,葉偉信、甄子丹在新世紀推出的《葉問》系列,在2019年能夠看到《葉問4:完結篇》的完美收官,實在是非常幸運的事。